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

總有清風

書名:總有清風
作者:地兒
出版:三聯書店
年份:2012

這日在廣州北京路步行街的「聯合書店」打書釘,也買了一些回旅舍,預備是這幾天廣州假期的精神食糧。晚上與國內朋友聊天,家事國事私事天南地北無所不談,珠江河畔對話投契至有點倦意低頭看錶已是凌晨二時,他第二日還要上班,所以只好就此作別。臨別之際朋友送上這本《總有清風》寄語書贈有緣人,閱畢後頓覺「緣」這種事情,也真太「玄」。其實這書也就是這日我想找的書,現在無意中送到我手上,惜緣好了。

這本佛理散文是內地作者地兒著作,香港讀者可能比較陌生,他是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,十七歲學始接觸佛學,之前曾經出版過一本《悠然檀香》,談的也是佛理人生。他的作品跟一般佛學書籍不同的是他不會說太多大乘、小乘,各宗各派的大道理,而是把一般日常生活遇到的事情以散文結集。作者以個人的佛家觀點分享對生活上遇到的各種狀況,讓讀者可以領略一些平日我們可能忽略了的智慧,也可能是一些難題的解脫。

全書分為五大章:「總有清風過門前」、「佛門鐘鼓」、「婚姻的花樹」、「問路白雲頭」、「這些年你教會我的事」。內容無分輕重次序,話題環繞著日常生活、工作、信仰、愛情、家庭等等。讀畢此書即使領略不到甚麼道理,也可以增加對國內社會的一點認識,也是一種趣味。

在一個消費型社會裡一般人的價值觀可能是豪華住宅,潮流衣著,講究飲食,奢華玩樂等等才是理想。然而佛家說的貪、嗔、癡也就是無盡追求的苦果源頭。作者說的隨緣並不是消極生活態度,而是因為每一份緣都得來不易,所以在隨緣之中,更應惜緣、惜物、惜福,只有學會珍惜才懂得積極,生活也過得真實,否則可能只是漂泊在虛空虛妄的花花世界紅塵上罷了。

想起在充滿囂鬧的都市,想靜靜讀一本書都好像有點奢望的時候,讀到作者在「總有清風過門前」寫道:「也計,在這個世界上,我們只有學會了野谷幽蘭的定靜,才能品味到,每一縷走過的風,其實都攜帶著清涼的滋味。」的確,這境界有點難度,但也可以是一種心態的調節吧。

作者在「永遠的弘一」文中說:「弘一大師走了,卻把美留給了人間,讓人永遠思念、懷戀;如天心圓月,如一杯香茶,朗照著、潤澤世人的心。」從一代才子李叔同出家成弘一大師,應該就是「總有清風」的寫照。追求理想生活各師各法,能夠控制自己步伐才是人格基本,漫步人生總有清風應該是錯不了。

後記:百年前民初時期的北京路是廣州著名書局街,當年中華書局就在這裡設立了廣州分局。現在舊址成為了聯合書店,樓高六層內設咖啡店及展覽館,藏書包括港、台、中外出版等等數萬冊,是近年到廣州看書的新地標。

2013年4月2日 星期二

我負丹青

書名:我負丹青
作者:吳冠中
出版:三聯書店
年份:2005

宋朝文人黃庭堅說:「三日不讀書,覺面目可憎,亦語言無味。」如果讀書可以「修心」,看畫亦應該可以「養性」,是為文人之所好。文章作者以文載道,表達心中理念;繪本畫家以墨韻節奏,展示情感思想。兩者共通之處,應該是無論書、畫作品,都反映出創作人的修養學識和感情思想。
 
若不分門派風格概括而言,東西方畫作的基本分別,應該是東方畫作大多流露出獨特的筆觸感覺,這是一定程度上受到傳統文字書法的影響,也成為了東西方畫作的基本分別。這觀點可追溯元代書法家及畫家趙孟頫的「書畫同源」理論,即是書法與繪畫的基本原理應該是源於相同概念,而趙孟頫亦以書法之用筆繪畫,開展了中國書畫的境界。
 
縱觀中國近代畫家如徐悲鴻、張大千、趙少昂、關山月、吳冠中等等作品,便不難明白中國畫作神韻獨特之處。不同畫家風格各異自成一家難分高下,共通處應該是大多成長在動盪國土上,經歷不同磨練,成就出不同的藝術境界。本書《我負丹青》是吳冠中自傳,由童年家庭背景至晚年生活,亦收錄一些以往曾經發表的文章,對吳冠中畫作或中國近代繪畫藝術感興趣的讀者而言,本書可填補一段過去的歷史印象。
 
本書從介紹吳冠中的家庭背景開始,1919年出生於江蘇省一個教書而且兼職務農的基層家庭,中學畢業後想著工業救國理想及生活出路有保障,考上了「浙江大學代辦省立工業職業學校」電機科,卻在第一年暑假,認識了「國立杭州藝專」預科的朱德羣,從此改變了吳冠中的命運,也令中國畫壇產生了一位巨匠。
 
杭州藝專畢業後,以優異成績獲得「全國公費留學」繪畫第一名資格,於1947年前往法國「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」進修,至1950年畢業回國之時,雖已政權更替,仍可任職於「中央美術學院」,但回國後第二年其作品被評為「資產階級形式主義堡壘」,開始了可以艱苦經營來形容的創作生涯。其後於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間,吳冠中更被禁止繪畫、寫作、教學,及下放到河北農村勞動,直至七十年代文革後期,才漸漸回復正常生活。事過境遷後被法國文化部授予「法國文學藝術最高勳位」及當選「全國政協常委」等等都已經是九十年代事情,黃金歲月的日子是被浪費還是被磨練,相信也可說是被命運昇華。
 
在上世紀動盪不安的大時代下,吳冠中仍致力堅持繪畫創作,探索東西方不同藝術語言的共通美學觀念,對中國畫的民族性現代化發展,有劃時代的貢獻。觀其一生早年經歷坎坷,苦戀家國至晚年,故事令人唏噓又帶點欣慰。
 
《我負丹青》是吳冠中寫於年過八旬之回憶錄,書內「前言」道出寫作原意:「自己寫一份真實的自己的材料,以備身後真有尋找我的人們參照。」完書之後數年於2010年辭世。(註:本書前言寫於2004年)文章以不同時期的生活段落為骨架,述說一位藝術家的人生旅程心事,字裡行間流露上世紀一代文化創作人對理想的堅持,如果能夠讓我們有一點反思,這可能是吳冠中留給後世最寶貴的一部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