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8月27日 星期二

梁(五)

「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,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徵,而且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類展示了一幅非比尋常的文化、社會、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。」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平遙古城的評價,古城於1997年被聯合國列為「世界文化遺產」,也是中國目前唯一以整座縣城申報成功的世界文化遺產。
 
梁思成用一生時間研究中國古建築,讀《梁》的文章令人恍如進入時光隧道。身處平遙古城,看著段段像解封了的歷史,古往今來的閱讀經歷,令我對前人走過的路,更添一份敬意。
 
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,太原盆地南方,歷史可追溯至二千七百多年前西周宣王時期(約公元前827782年)為防夷族,突厥、鮮卑入侵,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於此而開始。平遙歷史悠久,古稱「平陶」,是春秋時代晉國古邑,至北魏(約公元424年)始改稱「平遙」。大街上千年歷史的市樓,已不只是一處地標,也是一段歷史的標記。
 

古城外望,千古興亡,百年悲笑,遊走古城領略千年一嘆的感覺。認識中國古建築,了解華夏文化,讀梁思成的文章,令人印象深刻,也是這次行程的起點與終結。
 
-完-

 


如果歷史是一面鏡,我們可能只是框框內的倒影吧。

2013年8月24日 星期六

梁(四)

城內不少建築物仍保留完整的明、清(約公元13681911年)建築風格。城池以大街市樓為中心、小街市樓為地標,及民居小巷縱橫貫通城內格局。
 
這日早上從客棧出發,踏上千百年古街舊巷,穿梭古代建築,難言的神秘感覺。
 
余秋雨在《抱愧山西》中寫道:「在山西最紅火的年代,財富的中心並不在省會太原,而是在平遙、祁縣和太谷,其中又以平遙爲最。」這裡的寺廟、晉商、票號、鏢局,編織了段段中國縣城人文歷史故事。
 
山西簡稱晉,晉商是山西商人簡稱。平遙地處邊關地帶,所以早在元朝晉商便開始邊關貿易,把中原的產物銷往關外西域,再把西域特產引進中原銷售。明朝政局不穩期間,不少晉商又通過經營邊防軍需物資致富,令這裡成為當年富甲一方之地,各類建築處處展現了晉商獨特氣派
 
鹽在當時是生活必需品,有價有市,山西南部鹽池產鹽豐富,食鹽的貿易頻繁,為晉商累積大量財富,朝廷亦以食鹽買賣的鹽稅為主要稅收,縣署古蹟就是當年官員辦公地方。
 
道光三年(公元1823年),平遙「西裕成顏料莊」商人李大全與掌櫃雷履泰合夥創立「日昇昌票號」,開始了古代銀行業務的經營模式。

當時在北京的晉商如果要把資金運回山西,即使由鏢局押運,除了運費昂貴,途中風險亦高,於是在北京崇文門外經營顏料莊的雷履泰與附近商號議定,可以把現金交給北京的西裕成顏料莊,再把有關票據拿到平遙城內西大街的西裕成顏料莊即可提取現金。起初可算是朋友間幫忙,不收任何費用,及後不少商號發現這兌匯方法快捷方便又安全,要求匯款的商號不斷增加,亦同意支付手續費,雷履泰感到這生意大有可為,就與李大全商議結束西裕成顏料莊,由李大全出資三十萬兩白銀,雷履泰出資二萬兩白銀,合夥創立日昇昌票號,專營兌匯業務。

除了平遙及北京,全盛時期的日昇昌曾經在西安、成都、廈門、廣州、桂林、蘇州、上海、南京……等地開設分號,成為匯通天下的票號。可惜時移世易又可能離不開富不過三代的宿命,日昇昌最後於1948年正式結業,為中國近代票號史劃上句號。
 
清朝末年,山西有三十三家票號,其中二十二家設於平遙城內,而在全國各地的票號亦發展到四百多家,提供各地的朝廷官銀以至商號資金及個人的匯兌、存放業務等等。平遙曾經是全國金融業最發達的地方,對中國近代金融業發展有重要影響。今日平遙古城內的票號雖然風光不再,但景物依然值得一看。
 
隨著財富增長及經營模式發展,為了確保晉商及票號的營運安全,保鏢行業應運而生,為商人提供保安服務,所以在平遙除了看到晉商文化、票號歷史,也可以參觀各具規模的鏢局古蹟,此地特色之一。
 
在現存的鑣局古蹟當中,「華北第一鑣局」最具特色,建築格局反映鑣師行業的豪邁性格。根據歷史記載,平遙的鑣局可說是集合了全國各地的武林高手。曾獲道光皇帝賞賜黃馬褂及鏢旗一件,當年聲名遠播,外號「左二把」的鑣師左昌德,就是山西省文水縣人。除了山西,亦有從河北,河南甚至山東到平遙擔任鑣師的武林高手,說以一百就有點過份,但精通數十種兵器則算基本技能而已,鑣局其實就是另類武館。 
 
 
現在偶然還可以遇到一些鑣師後人,大多已經不再習武,但言談舉止還是看到骨子裡的氣度,平遙的鑣局傳奇就是這樣繼續流傳。

-待續-

2013年8月18日 星期日

梁(三)

據以往經驗,古城闖蕩第一日,到了城門附近一處城樓,走上城牆通道在地圖定位後,開始圍城一周觀看城內建築佈局及城外地理環境,為行程作準備。 

但其實欣賞風景應該才是真正原因。
 
明朝初年為確保縣城安全,開始修築堅固城牆,具規模的擴建始於明洪武三年(公元1370年)。城牆周邊超過6公里,高度12米,而古城面積則大約2.25平方公里。城牆內則以夯土修築,外牆再以石磚鞏固,為確保城池防衛能力,城外設有護城河,闊度和深度約為4米,令這裡成為古時最堅固的城池之一。
 

途中風雲驟變遇上一場突如其來的風雪,為古城添上一份剎那的凄美。寒風刺骨其實亦可以是一種樂趣。
 
古城設有六座城門及門樓,南北各一座,東西分別兩座,城池四角均設角樓,圖則據說參考烏龜造型設計。南門為頭,北門為尾。另外城池東西兩面設有四座甕城,象徵龜的四足,甕城亦可作戰時防禦之用。龜於古人心中乃長生之物,以龜造型設計築城,除了帶有吉祥意義,亦表達了設計者希望取其長治久安及堅固的意思。城牆上設置戰樓七十二座,垛口約三千個,是象徵孔子三千弟子,七十二位賢士,希望縣城能夠成為人才輩出之地。
 
今日置身戰樓內,在風霜雨雪中稍作休息,細聽外面風聲嘯嘯,就如百年光景重現眼前。
 
城牆遊覽後回望黃昏晚霞,經歷變幻莫測的天氣變化,印象深刻感覺其實我們都只是歷史中渺渺天地的蒼海一粟,沒甚麼大不了。
 
-待續-
 

 

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

梁(二)


 山西被喻為中國古建築博物館,值得一到感受這國度奧秘一面。那日下午從太原坐火車出發,到達平遙已是黃昏時份,開始看著手上地圖尋找古城。
 
天色漸黑,天氣漸冷,印象中就只記得地圖、電筒、GPS,帶著背包探路,然後有驚無險在漆黑中到達旅店,即時累倒呼呼大睡十小時。
 
翌日一覺醒來身處旅店原是一間過百年歷史的客棧,在這裡開始我的古建築之旅,應該算是好開始吧。
 
-待續-
 
 

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

梁(一)

書名:梁
作者:梁思成
出版:中國青年出版社
年份:2013

建築反映當地社會獨特的歷史、文化、地理、氣候、經濟生活……等等各樣人文風景。中國地域幅員廣闊,建築歷史源遠流長,不同省份各具特色,各處宗教建築更是人類文明寶庫。認識中國建築,了解華夏文化,讀梁思成的文章,應該錯不了。

這本《梁》的書名簡潔吸引,除了代表梁思成的故事,也令人想起建築的棟樑意思。梁思成可說是中國近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師之一,但他的才華其實不囿於建築,天安門廣場的「人民英雄紀念碑」也是他的作品,其他對古蹟保育工作的貢獻更是罄竹難書。閱讀這書令人對這位才華洋溢的文化人可有更深了解。封面上的「梁」字書法,就是由梁啟超所題,更有一脈相承的味道。

在梁思成與林徽因的一生,其中以大約15年時間,走訪國內190處地區的2,738處古建築進行研究,為後世留下珍貴資料,成為難得文化結晶,讓讀者更了解中國的社會演進過程。從石器時代的遺址研究,到新中國首都的城市規劃;從佛教傳入中國,對不同時代、地區的宗教意義,到社會生活影響等等,梁思成都以建築為人類生活的基礎為藍圖,進行詳盡記錄、分析。是明白中國從何而來的另類文化手冊。

這書源起是紀念梁思成(1901-1972)離世40周年,由梁思成晚年遺孀林洙所編。內容包括家庭照片集、建築手繪、文章,甚至私人信件等等,展現了梁思成活在大時代下的心路歷程,也表達了封面引言的意義「我唯一可以奉獻給祖國的只有我的知識」。

梁思成與林徽因於1935年《中國營造學社滙刊》合著的文章中記載「山西明代建築甚多,形形式式……未見於他處。」令我對山西省的古建築有一份莫名興趣。

曾經在華北大風雪那年,前往山西省的世界文化遺產「平遙古城」,經歷了一次寒冷的中國古建築、文化之旅,也拍了一些照片留為紀念,今日重看就如想起一段冰封了的記憶一樣。

-待續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