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月25日 星期六

談美

書名:談美
作者:朱光潛
出版:中國青年出版社
年份:2013年

再讀一世紀以前的《談美》會發現原來我們從來都並不完美,甚至不認識甚麼是美。

生逢亂世的朱光潛,在兵荒馬亂的時勢,千瘡百孔的社會談美,無論是有點諷刺或是有點無奈,最少可以讓讀者想起生活上有一種感覺稱之為「美」。而這種感覺可以影響我們的思想、行為,甚至健康。

蔡元培於1911年提出「五育」觀念: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。但所謂「各花入各眼」,美可以是各人主觀的偏好,所以關於美學的觀念相對較為抽象。朱光潛的《談美》可說是為中國近代美學觀念提供了整全的論述。

朱光潛談美學並不只著眼於形態上取向,而是更著重於形而上的「心法」研究。詩詞歌賦可以很美;琴棋書畫也美;風華絕代美,花鳥魚蟲也是美;山水日月更是美……。亦可以話說回頭,簡單就是美。

美可以隨著年齡、心態、環境、對象轉變而有所不同,但對於美的追求,可說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部份。看似複雜,但其實美可以很簡單地理解,美是外在景致與內心世界對照下的共鳴。這種和諧舒適感覺,就是心中的美。要懂得感受各色各樣的美,應該是從心而發懂得欣賞開始,跟個人的見識、眼界等等有莫大關係。

如果一切以自我中心為核心價值,以投訴文化為生活基礎,最終只會是活在象牙塔內目光如豆之徒。然後一切再以自我中心為開始,為終結,就像無止境地過著對一切不滿的憤世生活。當生命中缺乏懂得欣賞的心態,沒有美的概念,沒有包容的批評其實只是另類的自怨自艾,可以令一切變得很醜陋,甚至是醜惡而不自知。

你的眼界如何,你的世界也如何。在現今世代再讀朱光潛的《談美》,無論是有點諷刺或是有點無奈,最少可以想起生活上有一種感覺稱之為「美」,或者也是一種不錯的修養。

朱光潛(左三)、徐悲鴻(左九)與北大校長胡適(左八)於1948年在校園內合照。

2014年1月19日 星期日

歐洲12國16天遊

書名:歐洲12國16天遊
作者:馬國明
出版:進一步多媒體
年份:2013年
 
還沒有「葉壹堂」、「誠品」的年代,那時候海運大廈有「晨衝」,旺角有「洪葉」,灣仔有「青文」和「曙光」。現在每次經過尖沙咀樂道的晨衝,都會想起當年海運大廈的晨衝,旺角的洪葉,灣仔的青文和曙光,那些年的印象都好像仿如昨日。

時代轉變是停不了的事實,也沒甚麼好唏噓,只是對於青文和曙光,還是有一份抹不去的感覺,說這兩間書店是當年不少年輕人發掘智識的啟蒙之地,應該不算過份吧。青文的羅志華於2008年因為在貨倉整理書籍時意外身故,然後青文隨即結業。而曙光的馬國明於2004年因中風關係健康欠佳,書店在2006年搞了一個告別派對之後也正式結業了。

現在的大型書店環境當然舒適、明亮、寬敞……,但就是沒有了當年這些二樓書店的親切感。種類多而選擇少可能就是企業經營的特色吧。

最近在書店看到馬國明的《歐洲12國16天遊》這本小說實在有點驚喜。不是以為這會是電視藝員馬國明寫的一本遊記,而是知道這應該是曙光書店馬國明,構思十年,歷時三年完成寫作約三十萬字的一本小說。

如果之前看過《馬國明在讀甚麼》、《路邊政治經濟學》、《全面都市化的社會》等等,應該會對這本《歐洲12國16天遊》有另一種觀感。作者以擅長的文化評論手法,把古今中外的歷史、文化、政治、社會故事,藉一次只有十九人的旅行團經歷娓娓道來。

作者安排了一次16天的歐洲旅行團,行程從英國倫敦開始,然後出發前往德國、瑞士、列茲登士頓、奧地利、匈牙利、意大利、法國、荷蘭……等12個國家,最後以返回英國結束。各位團友身份來自各行各業,性格亦各式各樣,包括書店老闆、律師、廚師、醫生、國情中心主任……等等。

行程中不少地方都有悠久歷史故事、文化背景、政治經歷等等,而構成現在歐洲的人文風景。作者藉著各團友不同性格,在身處不同地方,面對同一風景而產生不同思維的想法,其中可能也反映了不少香港人的思想,從各人對話中帶出關於中國及香港社會的的反思。作者對故事中各人物性格表達各有特色,讓讀者偶爾或有會心微笑的感覺。

以小說敘述方式的文化評論,而內容涵蓋又可以古今中外天南地北,反映了作者豁達的識見,可能這也是文化評論人寫小說的特色。閱後即使未能完全了解作者觀點與角度,但對於全書故事內容結構的精心編排,應該可以讓不同興趣的讀者都讀得過癮。

無論是對歐洲文化感興趣;想了解多一點西方宗教;比較東西方社會歷史文化差異;反思香港社會現象;甚至是打算計劃到歐洲旅遊,本書都可以從社會學角度提供不少令人感興趣的資料/故事。內容非常充實的一本小說,是馬國明多年寫作生涯中的第一本小說,也是可以令人擴闊視野的一本小說。

2014年1月4日 星期六

古書之美


書名:古書之美
作者:安妮寶貝/韋力
出版:新星出版社
年份:2013年
 
「醉歌田舍酒,笑讀古人書。」王維‧《送孟六歸襄陽》
 
一年伊始可以萬象更新,也可以溫故知新,今年第一本書就由古書開始吧。中國最初的古籍應該是《周易》,相傳在「西周」時期由周文王主編,可說是符號學始祖,開展中華文化的哲學天地,也開始了華夏文化長河。
 
書本可以是思想載體、知識記錄、文化源流,也可以是一件商品,但這類商品在中國千百年歷史可算歷盡滄桑。古代有焚書坑儒,近代有文化大革命,令一本古書在現代社會的意義已不只是一件商品,更可以是一段跨越時空的歷史見證。
 
 
這本《古書之美》是由兩位完全不同風格、背景的作者合著而成,內容雅致盎然,跟一般古董書的說文解字方式不同,是吸引之處。安妮寶貝是國內近年漸受注目的作家,曾任《大方》文學雜誌主編,近作《眠空》散文集以優美的文筆描寫生活中的創作與思考,冷靜又帶點感性的文字是她的風格。另一作者韋力,被喻為當代中國藏書最豐富的古書收藏家,他位於北京的私人藏書館「芷蘭齋」藏書超過七萬冊古籍,其中包括從宋、元至明、清朝代的名家批校本及抄校稿本等等,韋力對古籍研究的熱忱實在難得。
 
這本以中國古書為題的《古書之美》內容分為「訪問記」、「古書收藏」及「古書談」三部份。第一部份「訪問記」內容是安妮寶貝以訪問形式與韋力對話,從簡單的家庭生活、工作經歷、對研究古書發生興趣因由、搜羅古書的經驗,以及對古書保育發展抱負等等,內容以親切隨筆手法細述。就算對古書沒興趣,但讀過這一章會對「理想」一詞重新思考,是很有價值的一段參考經歷。
 
第二部份「古書收藏」由韋力執筆,介紹古書歷史、類別、結構等等。例如何為「善本」古書就有深入淺出的詳盡講解,對有興趣認識古書的讀者提供了實用的基礎知識,章節分明的文章配以精美圖片講解,認真的編輯制作令人想起古人對出版質素的要求,實在令晚輩汗顏。
 
 
第三部份「古書談」選取了一些珍貴的古籍作專題介紹,包括《尚書》、《禮記》、《全唐詩》等等,除了講述這些現存古書的來歷,也講解這些古書文本內容的始末,令有興趣研究歷史經典的讀者,對這一章的感覺是愛不釋手應該錯不了。
 
 
歷史上記載中國最早的藏書家,相傳是周朝時期曾任職類似現在國家圖書館長職位的老聃,為書籍文獻的整理存留立下典範,在其後的悠悠歷史中,歷代著名藏書家人才輩出,例如宋代歐陽修、李清照等等。可惜中國上世紀歷史多災多難,社會動盪不安,令不少珍貴古籍流失於無影無蹤。
 

 
「我們的藏書歷史因此產生隔斷,今天的藏書家都是從八十年代末期興起,包括我在內,我們跟傳統有所割裂。」雖然韋力自言財薄力微在做舉鼎絕臏之事,但他虛懷若谷對中國文化之古道熱腸,實在值得我們反思對中國文化的認識。
 
文以載道,惜字惜緣。能與往事天長地久,也許就只有這些無言見證千古的古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