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2月1日 星期一

良業遊民

書名:良業遊民
作者:李明熙、吳蚊蚊、歐泳欅
出版:CUP Magazine
年份:2014

都市生活可能就是每個人刻板生活的總結。以為一樣米養百樣人,一百人就有一百個故事,但為了適應都市生活,原來大家的過活都大同小異,人云亦云已經成為了主流意見,也成為了自以為是的主見。

以為幸福就是一份工作,但現實是人浮於事;以為生活就是搵兩餐,但現實是收入追不上通脹。結果就是抱怨之後再埋怨,社會怨氣原來是從個人困局開始,然後就是投訴之後再搗亂。以為人生無出路,就像是在苦海無盡頭的輪迴循環。

生活究竟是應該滿足別人想法,還是追求自己的快樂人生。是否我們都已經變得麻木,所謂幸福成功方程式,其實是否真的幸福,又或是我們已經沒有了感覺,所以沒有察覺。

在《良業遊民》內,三位作者整合了十三篇故事,走訪多位「遊民」,各有各精彩人生,足跡遍佈全球,找尋生活意義,追求人生價值。封面引言「比退休生活更爽的十三種旅遊人生──辭掉刻板的工作,揹起背包,塞進快樂、勇氣、與智慧,銀行戶口裡不須有百萬儲蓄,也可以遊盡百變無限的世界,以最自由最愜意的態度,過著不一樣的浪遊生活。」當中故事包括通曉十種語言,在西藏開設風轉咖啡館的薯伯伯;環遊世界關心各地社會,以文字與影像寫下見聞,賺取旅費的自由撰稿人林輝;喜歡在旅途中搜羅地道產品的網店「一舊雲旅行者雜貨店」店主吳蚊蚊……等等十多位旅者的故事,讓讀者反思如何實踐夢想,從內心向世界出發。

前嶺南大學校長陳坤耀的序言:「人生最重要的是經歷Exposure。經歷就是親身的體驗……。在『新經濟』年代,我們需要具備適應能力(adaptability),思考能力(brainpower)以及創新能力(creativity)才能發展所長,貢獻社會。Exposure是培養這些能力的最重要元素。」

旅遊作家陳智遠在另一篇序言〈出路,永遠都在〉:「回想自己的旅人經驗,驚覺自己不少生活智慧、世界視野及人生觀,其實是在旅途中點滴積累,途上每分每秒的經歷,都在滋潤生命,足以改變人生。」


我的背包旅程大部份都印象深刻,如前往沈從文的《邊城》走進故事裡的場景,遊走山城水鄉感受邊城文化氣息。


或者是走進山西平遙古城,探索世界文化遺產,穿越時空看梁思成筆下《梁》所描述的中國古建築。


登上《徐霞客遊記》的黃山,體會徐霞客讚嘆「黃山歸來不看嶽」的意境,擴闊眼界視野。


經過《走進西藏聖山》思考生命價值,心境可以是風景的映照,禪意道場就在內心深處,意境有待參透。

了解一生最重要的經歷,是在旅途中點滴積累的見識,可以改變人生觀。相信沒有旅程的人生,人生的旅程就是白走一趟。

讀《良業遊民》的作者在世界各地故事,反思香港社會衡量人生成敗得失的標準是否過於單一化,尋找人生意義其實可以有多種選擇。在只有價格觀,沒有價值觀的社會講人生意義可能會感覺比較抽象,但其實有甚麼比關心自己人生更實際。

重複每日工作生活習慣,可能令我們都已經變得麻木,對生活已經沒有了感覺。如果厭倦了鐵窗般的刻板生活,讀《良業遊民》應該會有點啟發。